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由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主辦、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協辦「監獄受刑人親職教養增能系列課程」,讓不少學員展現出深刻的反思與轉變。
▲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推出「監獄受刑人親職教養增能系列課程」。(圖/花蓮縣政府提供,下同)
縣政府教育處長翁書敏指出,今年3月起至5月止,縣政府計畫於花蓮監獄辦理20場次增能課程,目前已完成12場次,課程以提升受刑人親職能力與家庭關係為目標,期盼成為協助重建人生、重返家庭的重要推力。
系列課程特別邀請那可拿雲林戒毒中心執行長林芯瑩主講,毒品戒斷照護師謝美玉擔任助理講師,針對受刑人的家庭經驗與教養挑戰進行深入引導與討論。內容涵蓋親職教養、家庭關係重建,以及毒品防治知識等面向,期盼協助受刑人重新認識自我、連結家庭,為未來鋪設希望之路。
▲那可拿雲林戒毒中心執行長林芯瑩向受刑人闡述毒品防治要點。
根據花蓮監獄統計,截至今年2月底,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受刑人約佔在監總人數一半。此次參與課程男性受刑人中,有超過八成與毒品案件有關,顯示除了親職議題,毒癮防治也是不可忽視的核心議題。
課程進行期間,已有不少學員展現出深刻的反思與轉變。有學員反映:「一些東西都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貴,母愛就是這樣。」許多受刑人來自破碎或充滿負面循環的家庭環境,過去缺乏正向支持與情感引導,然而透過課堂的引導與同理,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有能力選擇不同的道路,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看見對方的同時,也看見我自己。」這是其中一堂課最觸動人心的反思。透過探索個人特質與情緒覺察,學員們重新認識自己,學會接納過去被忽略的內在價值。許多人首次感受到「即使曾經迷失,也依然值得被理解與肯定」,這份自我接納的力量,成為他們改變人生的重要起點。
課程也納入毒品對身心影響教育,協助學員去除內心自我否定與標籤,不再讓過去的錯誤定義未來。有學員分享:「我一直在該不該放下的掙扎中徘徊,直到課程讓我明白,人生不是只能往一個方向走。」即使年近半百,他仍選擇重新開始,因為「不想再放棄自己」。改變,對他而言,從沉重的負擔轉化為一種溫柔的邀請。
在課堂中,彼此的尊重與真誠的傾聽,讓學員學會理解他人、也重新尊重自己,開始「成為自己願意與之相處的人」。從傷痕中學會療癒,從貢獻中發現價值,親職教育不只是讓他們學會如何當父母,更是一次回歸自我、重拾生活主控權的深刻旅程。
花蓮縣家庭教育中心期盼,透過這樣的課程,為更多迷失方向的生命點亮一盞希望之燈,也為社會的修復與重建,注入一份溫柔而堅定的力量。該中心推展各類家庭教育課程活動外,也設有412-8185家庭教育諮詢專線服務,民眾如若有家人互動議題,如溝通、感情交往、自我調適、親子關係、人際關係等諸多問題,都可在上班時間來電諮詢,市話直撥412-8185,手機直撥(02)412-8185,歡迎民眾多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