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木隆∕綜合報導
在臺灣眾多蝶類當中,有一種山林中的紫色精靈─大紫蛺蝶,因為數量日益稀少,而被農業部公告為第1級瀕臨絕種保育類,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特別開辦講座課程,提高大眾對大紫蛺蝶的認識,共同為牠們保住更多的棲息空間,繼續在山林間繁衍飛翔。
大紫蛺蝶是臺灣特有亞種,為蛺蝶科中體型較大的蝴蝶,因雄蝶前翅有明顯藍紫色金屬斑塊而得名。此蝶一年一世代,幼蟲僅以朴樹的葉子為食,冬季潛伏於朴樹樹下的落葉中或樹幹上休眠越冬;成蝶主要於5月至8月間現身活動,喜好棲息在林緣、林冠層與林道旁等明亮環境中,並以樹液及腐果為食。
▲大紫蛺蝶幼蟲唯一的食源植物沙朴(右);在樹下落葉中越冬的幼蟲(左)。(圖∕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
近幾年來,由於棲地遭到破壞,加上人為干擾的因素的影響,大紫蛺蝶的族群數量日益稀少,已被農業部公告列為:第I級瀕臨絕種保育類。目前已知大紫蛺蝶主要分布於北部橫貫公路、新竹尖石鄉、五峰鄉一帶,宜蘭縣大同鄉可能是大紫蛺蝶潛在適合棲息區域。
林業及自然保育宜蘭分署為提升所屬團隊及國家森林志工對大紫蛺蝶生態價值的認識,4月24日在該分署舉辦「大紫蛺蝶的前世今生」環境教育講座,期望透過對於大紫蛺蝶的了解與相關知識的推廣,引導更多人理解與支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行動。
▲講座課程老師黃行七,長年致力於蝴蝶保育推廣。(圖∕林業保育署宜蘭分署提供)
宜蘭分署從113年度起就進行宜蘭地區大紫蛺蝶研究調查計畫,這次講座課程特別邀請社團法人臺灣蝴蝶保育學會顧問黃行七老師主講,他長年致力於蝴蝶保育教育推廣,也是多所社區大學的講師與社團法人臺灣蝴蝶保育學會解說員培訓講師,具有豐富的教學與實務經驗。
講座內容從大紫蛺蝶的命名由來、生態習性、分布現況切入,再進一步探討牠們所面臨的生存挑戰,並引導學員從日常行為中思考保育與生活的關係,尋求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平衡點,進行實踐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更多山林旅遊及生態保育訊息在https://yilan.forest.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