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明賢/台北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編製《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第八輯《許蒼澤》、《蔡明德》、《章光和》共3冊攝影家專書出版,今(18)日舉行新書發表會,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攝影家許蒼澤家屬許正園、攝影家蔡明德及章光和、專書作者鍾宜杰、范振國、姜麗華、曾鈺涓,以及多位知名攝影界專家、學者、藝評家等出席,共同見證臺灣攝影家精采的藝術生命及創作實踐。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表示,《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自105年陸續編印出版,前後共出版八輯33冊攝影家專書,第八輯中,許蒼澤是用相機寫日記的創作者,他以攝影喚起觀者對生活與土地記憶的生活感;蔡明德記錄社會的時代現象,展現攝影家追求社會公義的理念;章光和以暗房終結者自稱,不受限於傳統攝影技術的途徑,倡導和實踐多種新型態的繪畫性攝影表現方式。李靜慧說,《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不僅收錄精采的作品,同時透過主編的深度訪談、文獻的整理及研究,記錄攝影家的影像經驗及他們追尋攝影藝術的過程,期盼持續透過出版,傳承延續臺灣社會歷史記憶。

國美館長陳貺怡指出,本年度3冊專書,挑選完全不同時代和藝術傾向的攝影家。許蒼澤活躍於1930年代,以攝影將鹿港地區的風貌記錄下來,他所拍攝的鹿港成為臺灣人共同的珍貴記憶;蔡明德是臺灣報導攝影的重要人物,從在《人間》雜誌開始,記錄臺灣1980年代許多重要的社會事件;章光和曾經在攝影中心策展《抽象之眼》,不斷嘗試新的影像技術,開創新的視覺語言。陳貺怡說,透過攝影家的生命經歷、創作靈感與影像詮釋的途徑,映照出臺灣攝影藝術的發展脈絡。

攝影家許蒼澤家屬許正園提到母親曾問許蒼澤為何拍那麼多照片,他的回答總是「以後妳就會知道」,他畢生用25萬張底片寫下的「日記」,值得後代深入研究與探討。攝影家蔡明德說,回憶過往的攝影及新聞工作歷程,不僅是歲月換成了照片,同時以影像書寫了紀實攝影人生,帶給努力前行的臺灣歷史見證。攝影家章光和分享,由早期Photoshop到現今的AI創作,他的影像創作由觀念出發,挑戰傳統攝影技巧。

《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希望透過長期的研究出版計畫,將更多傑出攝影家的創作傳達給大眾,並持續推動臺灣攝影史的整理與建構,為攝影及視覺研究領域提供更多可茲運用的研究資源及厚實知識論述。《臺灣攝影家》叢書相關訊息請參考國立臺灣美術館官網 https://www.ntmofa.gov.tw 及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網 http://ncpi.ntmofa.gov.tw。